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通识新闻» 通识资讯
通识资讯
融合与创新:北体大举办首轮通识核心课程建设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0-01-06

2019年秋季,北京体育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倾力筹备建设的八门首轮通识核心课程正式上线,得到了学校各个层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经过10位开课教师一学期的不懈努力,八门课程顺利结课,标志着首轮通识核心课程的建设与教学工作初步完成。

为更深入地探索北体通识教育模式,进一步完善北体通识教育的课程建设,打造更符合北体教学宗旨和特色的北体通识教育品牌,北京体育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于2020年1月3日下午13点至18点,在上地金隅嘉华大厦超星公司总部洽谈室举办了一场主题为“融合与创新”的北体首轮通识核心课程建设研讨会,议程包括课程汇报和圆桌会议两大部分。课程汇报环节主要由首轮通识核心课程的开课教师对各自教授的课程进行总结与反思,圆桌会议则旨在促进首轮课程教师与二轮通识后备教师之间近距离地开展对话与交流,通过共同探讨加深对通识教育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并深入思考北体通识的意义和前景。

参加本次会议的人员包括北京体育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教务处、人事处相关领导、首轮通识核心课程全体任课教师、第二轮通识核心课程储备师资以及来自各个学院的对通识课程感兴趣的老师,还有武冬老师的几位博士研究生。整个会议的筹备工作主要由人文学院体育哲学与体育史研究中心的刘晓老师负责,人文学院的赵娟老师主要负责会议的主持。

首先进行分享的是来自中国武术学院的武冬教授,他承担的课程是“身心智慧:武术之技艺道”,汇报主题是“因武而通,为人而识——我和学生一起通识”。武冬老师在汇报中详细讲述了自己在建设该门课程前后所经历的思考和感悟,希望能够从广度、深度、难度和厚度四个维度,将中国传统“六艺”之一的武术与全人素质进行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在思想、文化和视野等各方面的成长。该门课程亦在本学期入选了北体大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校级优秀课程。

(中国武术学院武冬教授)

第二位进行汇报的是来自竞技体育学院的跆拳道冠军卢秀栋教授,他和李娜老师合作开设的课程是“冠军之道”,卢教授主要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在讲授通识课程的过程中所做的一些探索和心得体会,在强调授课技巧的同时,更是倾力探寻讲好中国竞技体育故事的方法,认为通过竞技体育讲通识教育,就应该从关注人们的身体转向点燃人类的灵魂,进而追求人生价值和意义,帮助北体大培养最优秀的体育领袖。

(竞技体育学院卢秀栋教授)

两门体育类通识课程的汇报结束后,大家便开始进行第一轮圆桌会议。教务处的高鹏副处长对北体首轮通识课程的建设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十分认可通识教育对于北体大的积极影响,并对北体通识的未来发展寄予厚望。高处长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已发展到了大文化的阶段,真正实现了高质量的普及化,虽然课程有边界,但课程的质量没有边界,今天的大学教育将不再注重于培养专业人才,而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终生学习的习惯、意识和能力,即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能力、意识和态度。

 

(教务处副处长高鹏老师)

来自各学院的老师和博士研究生们也针对通识教育的理念进行了积极地思考和深入地探讨,纷纷就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争议问题坦诚地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和问题,并虚心听取各方的不同意见,讨论气氛十分热烈。

 

(新闻与传播学院唐乐老师)

(新闻与传播学院夏天老师)

(中国武术学院,谢庆团,15级博士研究生)

第一轮圆桌会议结束后,议程便进入了第三阶段,由人文学院的任课教师们进行人文类通识课程汇报。

“西方政治哲学经典与文明智慧”的任课教师蒋小杰副教授以“体系化抑或文本化——经典文献通识的路径思考”为题,以《理想国》为读本,对通识教育的理念和课程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他认为,通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专业训练帮助学生学以成人,建立完整的常人思维,课上采用的文本本身没有专业局限,重点在于引发学生进行对人生的深度思考。通识教育能让教育更有人文精神,培养出更有情怀和立场的专家。

(人文学院蒋小杰副教授)

景虹梅副教授的汇报主题是“媒介镜像与历史回声:‘与经典对话:透过电影看名著’首轮教学总结”,阐述了该门课程如何通过文学原著和电影改编版本的“对比”,建立跨媒介、跨时代和跨文化的“对话”,并强调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去思考,通过经典作品中伟大的作家、艺术家的发现,启发和打开学生感受和理解世界、人生、人性之奥妙的触角和视野,使之更敏锐、更广阔、更深远。

(人文学院景虹梅副教授)

接下来由乔东鑫老师和王辰老师汇报“语言与生活”课程,,她们的题目是“语先晓,言必果:为学生插上“语言”的翅膀”。两位老师分别通过精准而诗意的语言以及生动的案例展示了这门课程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意义。该门课程采用了课堂讲授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形式,除了“引进来”,更“走出去”到博物馆参观甲骨文展,借用媒体资源紧密结合当下最新话题做现场分析,增加了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并通过专业而形式多样的汉语学习,增进了学生们对本国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人文学院乔东鑫老师、王辰老师)

北体通识教育中心骨干教师赵娟博士则以“通与变:‘《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的实践与反思”为题,分享了自己建课和讲课的感悟,她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周易》的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在讲解《周易》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研读经典、清晰表达、独立思辨、跨学科合作、自我反思的能力以及全球视野。

(人文学院赵娟老师)

最后一个进行汇报的是讲授“西方文学经典与人文精神”的任课教师田艳博士,她的汇报题目是“诗性力量与价值塑造——如何上好一门文学通识课”。田艳博士认为文学作品具有诗性的力量,人文性精神包含人性、理性和超越性,其核心是:“人应当如何过一种好的生活”。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发现其中诗性的力量,“阅读力”是每个人的底层能力,在今天这个信息泛滥的读图时代,学生的文字阅读能力每况愈下,而阅读经典有助于倒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人文学院田艳老师)

汇报全部结束后,第二轮圆桌会议继续进行,所有与会教师继续加入围绕首轮通识课的内容展开了深入探讨和交流。大家普遍认为,体育类通识课程是北体通识的一大特色,也是全国高校通识类课程中最缺乏的课程,体育与人文如何结合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体育运动是以人类身体为活动的载体,但身体与头脑、形体和精气神是无法割裂的,身体的灵活与健壮是精神充盈的基础,通识教育能引发运动员对自己为之奋斗的运动项目进行更深层的思考。此外,教师们一致认同经典作品的重要性,其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其中体现的价值和真理能超越时空的阻隔。而关于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争议,大家也有了新的理解,认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是相互支撑的关系,两者缺一不可,但需要进一步地思考如何将两者更好地结合、融通。

(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慧华副教授)

(运动人体科学学院赵星副教授)

(人文学院,刘晓老师)

(人文学院张婷老师)

(中国武术学院,薛军,18级博士研究生)

随着天色渐晚,本次研讨会临近尾声,人文学院田青院长做了总结发言,对教务处长期支持通识教育表示感谢,感谢首轮同事核心课程任课教师一学期的辛勤付出,希望有志在未来开设更多通识课程的老师们不断努力和奋斗。

 

研讨会至此圆满落幕。参会教师们仍有意犹未尽之感,表示将继续探索北体通识的独有模式,努力思索如何在将来建设更多更好的通识课程,并希望北体通识拥有更多彩可期的明天。

图文/郭婷婷

编辑/吴俊

审核/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