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通识新闻» 通识资讯
通识资讯
【讲座回顾】通识讲座|“让艺术生活化,让生活艺术化”:果园佳作:明永乐宣德漆器鉴赏
发布时间:2019-05-18

果园佳作:明永乐宣德漆器鉴赏

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通识教育中心在2019年春季学期推出了系列专题讲座“品鉴与收藏:走进传统文化”,邀请北京故宫博物院四位文物工作者和学者,带领师生们“格物致知”,品鉴传统器物,走进传统文化,品味中华历史。

5月15日,系列讲座第一讲在北京体育大学奥林匹克中心如期开讲,讲座嘉宾为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张荣老师,讲座题目“果园佳作:明永乐宣德漆器鉴赏”。

(图为张荣研究员)


张老师从漆器的历史、制作工艺、器型、纹饰、诗题和款鉴、典故等方面分享了漆器鉴赏方面的知识和收藏轶闻,充满着史料与趣味的平衡。

“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众多的哈姆雷特”让我们看到了丰富的世界,也照见了自己。因此,我们在这里择摘来自师生们对这次讲座的观察和记录,一起分享。这些分享,或许是随感,或许是理性的阐发,或许是相对完整的论证,或许只是只言片语。

这或许就是一个讲座的意义,她为我们打开一个窗户,引起我们的思考,启迪心灵去思索,让我们更丰富,更开放的地区接纳。


讲座笔记摘录:

漆器的漆又称大漆,是来自于割开漆树树皮流出的一种白色粘性乳液,经过加工而制成的涂料。古人调大漆,多为黑红两色,又以银朱调制的红色大漆最为珍贵。目前,我国先民使用大漆的历史可考已推至八千年,充满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

 

 我国现存唯一的一部古代漆工专著是明代隆庆年间安徽新安平沙黄成所著的《髹饰录》讲制造方法、原料、工具及漆工的禁忌和漆器分类及各个品种的形态,为古代漆器的定名和分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后有由王世襄先生于一九四九年开始编写前后经历了三十多年才得正式出版的《髹饰录解说》,即中国传统漆工艺研究专著。

——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国际汉语教育16级吕晗依


讲座观察与回顾:

张老师集中为大家展示和介绍了明永乐年间、明永宣年间、清乾隆年间的漆器,以雕漆作品为止,主要的器型有盘、碗、盒等器皿,也有部分桌、榻、几等家具作品。这些年间的漆器大多产自于官办作坊,即题目之中的“果园场”,因此纹饰多为受统治者喜爱的龙凤纹、寓意吉祥的花卉纹、宗教影响的纹饰和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代表文人雅士携琴访友的纹饰。张老师选取了非常有代表性的漆器向大家详细介绍,并讲述了这些漆器背后的历史故事,比如:乾隆皇帝在漆器上留存的文字都是非常喜欢引经据典,对于现在文物研究都是宝贵的史料;永乐款剔红缠枝莲纹盒荔枝的纹理的雕刻技艺已经失传,现在已经没有一个漆工可以复刻出其纹路。

(图为剔红文人雅集图纹雕漆盘)


张荣女士在讲座期间,分享了一段她的心路历程。由皇城中心到圆明园的这段充满历史的道路,就像她和体育,也似乎隔着一段距离。张老师坦率的承认不了解太多的体育文化,也不清楚北京体育大学学子对于故宫文物鉴赏知识的接受程度,甚至她还在思考,对于体育大学的学生她该讲什么?她该讲到什么程度?了解故宫的文物究竟对于北体的学子有何意义?但是当她真的走进美丽的北体校园的时候,她豁然开朗:当体育也成为一种在世界上交往的桥梁的时候,每一个体育人也会成为中国的代言人,而作为有悠悠千年文明灿烂的中国,中国的文物就是千年长河历史的凝聚,对于体育人在国际上进行体育交流的时候,也是一个展示中国文化的舞台。

  


张老师也分享了数十年来她在海内外追寻漆器的经历,包括她曾在香港收藏家胡医生处有一件既有“大明永乐年间制”计划款又有“大明宣德年制”填金楷书款的漆器盏托,可考证为永乐年间赐与日本的203件漆器中的一件;台湾收藏家处有一宣德款金戗彩漆盒,这款漆器将证明史书记载的金戗漆的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想将其收藏,但是与收藏家多次交涉未果,而其中艰辛,张老师则一语带过。

     


讲座历经了两个小时终于走到了尾声,张老师不仅回答了在场听众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相关问题,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她认为,对于文物守护人,她们希望原来越多的人可以发掘传统文化的价值,提升全社会的审美意识,才是我们民族不断传承的动力源泉。对于传统的非遗手工艺者来说,他们需要学习提高文化水平和与适应时代的能力才可以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而对于追求创新的人,不妨回过头看看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过程中的确需要不断地创新,然而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中国创新最好的养分。

——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国际汉语教育16级吕晗依


师生感言:

张荣馆长的讲座,犹如带领我们穿越回了八千年前,了解了漆器的前世今生。不仅学习了漆器的基本工艺、分类和价值,还了解了漆器发展过程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价值。让我对漆器精美的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以后能进一步了解关于漆器更多的知识。感谢张荣馆长和人文学院,为我们有机会真实感受到中国工艺美术人的工匠精神和中国文物研究学者的文人情怀。

——北京体育大学艺术学院赵钟泉老师


故宫专家张荣老师开讲日用品中的“爱马仕”——明代永乐宣武漆器,以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的方式,完美呈现了漆器艺术之精妙高超的技艺与珍贵恒久的历史灵韵。漆器在当代极为珍稀,这与漆器的原材料、制作工艺等密切相关。张老师向大家展示了大量永乐宣武漆器图片,生动地讲述了漆器背后的故事。张老师的讲座不仅是一次漆器文化的推广普及,更是以一种鲜活而直接的感性形式使当代生活与历史精神相遇。尽管我们无法真切还原古人的精神生活,但诚如黑格尔所说,“在艺术作品中各民族留下了他们最丰富的见解与思想”。在某种意义上,漆器的工艺、色泽、雕花及其历史故事等,都是来自历史深处的召唤,唤起心灵对于一切美好之物的无限向往。毕竟,好的艺术作品能将曾在、现在与将在凝结于一瞬,在其中,我们能洞见自身的本质。

——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田艳老师

 


听完张荣老师的讲座,让我对故宫的了解又加深了一些。漆器这个名词我是第一次听到,没想到其中有这么多奥秘和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究,张荣老师语言风趣,将故事与理论融合,整场讲座都让我感到十分轻松,老师在PPT中加入了很多漆器图片,这些漆器不仅外观精美,更是凝聚了无数能工巧匠的心血,让我惊叹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初次接触漆器的我而言,如果能在讲座中看到漆器制作的视频或者是更多的漆器展示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杨文


 我觉得自己能在毕业前参加一场这么有意义的活动,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张荣馆长的演讲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其实以前,我对于漆器的了解并不多,但是听完之后,我才发现自己好喜欢漆器,那多变的纹饰,精致的雕刻,以及历经岁月变迁自然形成的美丽光泽都让我心醉神迷,非常希望自己以后有机会可以亲身体验漆器的制作过程。自然的馈赠经过能工巧匠的加工,变成一件件珍贵的漆器,这正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完美体现。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辈之责任,而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让国宝“活”起来,更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我非常期待下一场讲座,也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同学们来听一听,真得非常好!非常感谢人文学院老师们的辛苦付出!希望这样的好活动多多益善,越办越好!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5级 袁颖



编辑/吴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