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通识讲坛» 通识讲坛
通识讲坛
通识讲坛
【讲座回顾】人文论坛第六期|李今:张爱玲的文化形象
发布时间:2019-11-29

为了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贯彻落实学校“双一流”建设与“三个转型”综合改革要求,切实推进体育与人文深度融合,提高体育大学学生人文素养,11月14日18:00,由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北体人文论坛”第六期成功举办,讲座题目是《张爱玲的文化形象》。


 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李今教授主讲,由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张婷博士主持,讲座面向全校师生开放,人文学院田青院长、程红教授、景红梅副教授、王娜副教授及人文学院众多老师都出席了本次讲座,不仅如此,学校其他专业的老师同学们也都积极参加,并进行了互动,现场氛围十分热烈。

  

 讲座开始前田青院长代表人文学院向李今老师赠送纪念品(本期讲座海报微缩版),随后由17级叶琴同学作为学生代表向李今老师献花。


 首先,李今老师从讲座题目中的“文化形象”引入,她指出这里提及的文化人物可以说是社会阶级的代表,体现了在某个特殊的时代其所代表的集团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在张爱玲的文化形象上,李老师选择的是一个相对朴实的形象,这与她对张爱玲的看法有很大关系。文化形象指个人的生平、创作和言行等, 而张爱玲代表着现代市民的言说,与现代都市相联系,她的生活和作品反映了现代社会很多的病状。

谈及张爱玲的出身时,李老师简要介绍了张爱玲的祖父、祖母、父母亲等家庭成员。张爱玲的家族虽为权贵,但最后却黯然衰落。所以张爱玲虽出自晚清贵族,却生活清苦,属于没落贵族。有研究者曾写过张爱玲的传记,题名就为“最后的贵族”。接着,李老师向我们讲述了张爱玲的家庭教育。张爱玲从小受家庭环境影响,明白自己唯一的出路只有受教育。父亲在她的眼中是无用的存在,尽管在母亲的努力下,张爱玲从小学习各种技艺、接受良好的教育,但仍感到自惭形秽。由于家道中落的影响,她从小便没有体会到富裕的滋味,更多感受到的是受窘。她为了保持和妈妈唯一的联系坚持学习钢琴,但最终也因为内心的折磨而放弃了钢琴。于是张爱玲决心成名后,一要报复自己的父亲和后母,二是要还清欠母亲的债。“连金子的边都没有啃上”,这句话暗含着张爱玲对家道衰落的深切体验。

 

 谈到此处,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从标准而言,什么是贵族?李老师引用周作人的《贵族的与平民的》《平民的文学》两篇作品中的论述——“贵族的与平民的精神都是人的表现”,“在文艺上可以假定有贵族的和平民的这两种精神,但只是对于人生的两样态度。”“平民的精神可以是叔本华所说的求生意志,是要求有限的平凡的存在。“贵族的精神便是尼采所说的求胜意识,是要求无限的超越的发展。而平民更倾向于勤劳致富的意识。在此周作人所论述的对于平民精神和贵族精神的区别正是李老师选择作为衡量张爱玲的文学精神的一个标准。接下来,李老师对张爱玲小说所弥漫的精神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分析。


还原人性的世俗形态

张爱玲将生活的目标定位于自食其力,这是由她家道中落的独特生活经历所决定的:。她的弟弟张子静曾写过《我的姐姐张爱玲》,书中写到:“只有我姐姐,努力地活出一个传奇,而且可能传世的张爱玲。”她与没落贵族依靠遗产生活走的不是一条路,她是依靠写作走出了一条自食其力的中产阶级的路。张爱玲说:“我坚持我是拜金主义者,是自食其力的小市民,享受着自己的快乐,很高兴我的衣食父母不是帝王家,而是买杂志的大众。”她刻意渲染世上有用的人往往是俗人,比较天才的是普通人,坦诚自己是一身俗骨。在她看来,中国人的心理都围绕着钱神秘地回旋(即心里想着钱但不说出口)。所以她要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中去找寻实际的人生,认为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与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比,她更注重写人生的安稳。但张爱玲所向往的大团圆结局,对当代人而言也是奢侈的梦想。从张爱玲独特的人生经验和创作定位,令人想到鲁迅也曾从小康坠入困顿。李老师认为张爱玲的创作,比鲁迅更为绝望,她的作品中充满了犀利与刻毒,看透了人性本质。

 张爱玲独特的生活经历还在于经历了太多的战乱(因欧战爆发,无法去英国而前往了香港大学,但“珍珠港”事变,香港沦陷,使她经历了香港战争)。战时香港所见所闻对张爱玲产生了切身而剧烈的影响。她坚信人性去掉了一切的浮华,剩下的,仿佛只有“饮食“和”男女“这两项。家败和战争使她把人性看得更加透彻。

围绕人性的问题,围绕“人是世俗的、功利的”这一观点展开,这是张爱玲的小说和散文中最深层的意义内核和凝聚点。与“爱情至上”的看法不同,她认为不管男女,实际上都是把生存放在第一位,而不是爱情。她笔下的人物或为利或为性而进行终日纷繁的争斗,而且她看待人性的标准是恒定的。从《对照记》中她对于父亲的描写,我们可看出张爱玲看事极其功利,她笔下的小说虽传奇但最终都会归于世俗。那些讲求实效和世俗的算计,能够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奋斗的人,构成了张爱玲小说世界中的城市俗人群。张爱玲曾说:“想描写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下来的记忆”,其中“生活”指的是日常生活和世俗生活,显示出她的看法是较为现代的,与过去文学常写政治和历史英雄不同,她更为注重的,是日常大众的现实生活。


接着,李老师为我们细致地分析了小说《封锁》所表现出的特点。这篇小说相当完整地反映了张爱玲的人性观,用漫画和速写的方式描写世相。如这部小说里写到的“从一个世纪唱到下一个世纪”“,传达了作者对于大众生存状态的一种恒定的认识。谈及这部小说题目的双关含义,第一层是写战时的封锁事件,第二层是张爱玲作为作者,观察此时书中人物的状态。大部分人尽管有大段空闲,但仍忙碌于日常生活的事情用以填补当时的空虚。李老师举了吕宗桢、吴翠远的例子,诠释了小说中所包含的寓意——“电车如虫,虫如人”。“人生也如被封锁的电车,有命定的轨道”,它概括了所有人在命定轨道上的人生状态。张爱玲认为,思想毕竟是痛苦的,当停下来思考为何而忙也会使人痛苦,因为依旧需要照常生活。张爱玲通过此篇小说揭示了一般人的生活状态。她认为人的老年和儿童时期相近,唯独中间隔了一个时期的成年阶段,而成人的世界是庸俗暗淡的。她虽不是标举这种价值,但她要求人必须面对真相,这是她对人性进行观察和透视的特殊角度。

          


以日常生活逻辑消解一切价值的理想形态

李今老师引用匈牙利马克思主义思想家阿格妮丝·赫勒的观点,阿格妮丝·赫勒认为所谓日常思维的内容是“植根于基本上是实用的和经济的结构之中”,所谓日常生活指的是“那些同时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要素的集合”。正是基于对常人的世俗状态的认识,张爱玲的创作自始至终都表现出对于一切有悖于日常生活的内容和逻辑的观念等理想形态、神圣的“浮文”进行消解。这是张爱玲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她的基本策略之一,是把一切神圣绝对的观念都淹没在世俗的功利的算计之中。

对于爱情神话的消解——在爱情这个被神圣化的概念中,纯洁、神圣、牺牲等价值主要指向爱情中的女人。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在张爱玲的作品中不存在爱情中的女人,她有意识地反爱情,消解爱情故事中蕴含的神圣性和纯洁性。正如张爱玲所说:“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接着,李老师详细地分析了《倾城之恋》的内容。她认为 “倾城之恋“更多写的是”倾城之战“。她指出,张爱玲在这部作品中将女性在社会中无立锥之地体现的淋漓尽致。在过去的家庭制度中,女性是无地位的,大部分女人都需要男人的供养。在白流苏眼里,结婚与恋爱无关,只是需要经济上的保证。情场如战场,白流苏需要和一群女人争夺范柳原。张爱玲在描写时有意识地使用战争修辞描写,把男女之间的小事看的和男人打仗一样重要,因为都是为了生存。


 不仅如此,白流苏与范柳原之间仍存在另一场自私的“战争”,正所谓男女之间的“倾城之战”“。流苏不是因为貌美而赢得了倾城之恋,反而是“倾城”,一个大都市的倾覆成就了流苏的目的。而小说的结尾是一个循环,流苏从离婚到结婚,四奶奶从结婚到离婚,虽看似圆满但依旧庸俗。小说中的人物实际上也都是相互指涉和隐喻的。

《倾城之恋》这篇小说书写了作为女人在各种状态下的苍凉,这里既有离婚女人的苍凉,也有作为结婚女人的苍凉及结婚后女人的苍凉,表现了女人一生无处可停留的悲凉感。李老师以《倾城之恋》为例证明了张爱玲对于爱情神话的消解。


接下来,李今老师提到张爱玲对中国人伦神话的消解。张爱玲对自己家族的批判,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对于中国家族制度的批判,相比鲁迅更为决绝。这与她自身的成长环境有关,张爱玲对父母有刻毒的敌对的情绪。正如她所说“赤裸裸的站在天底下”般的无依无靠,这着实让人心疼。对于张爱玲笔下的父亲形象,可以说是从身体和精神上,全面阉割了父亲的威严。她将父亲贬为婴孩,把父亲写成败家子。除此之外,李老师还谈到消解人类与社会进步的神话和消解五四运动的新神话。从张爱玲的作品都是女人来把持家可以看出,张爱玲所提的“人类生活的永恒记忆“——无论社会如何变化,女人依旧是女人。由于基本的世俗的立场和信念,张爱玲自认俗人,又拒绝俗人,以俗人的斤斤计较来选择孤独和低姿态的人生,她也抛弃了整个世界。


张爱玲的世界没有光的所在吗?

张爱玲的重要作品中多出现“一刹那“之光,存在只有一霎那,即使飞扬而美好,但很快就被功利的世俗的想法所淹没。这“一霎那”的感情、思绪和回忆是张爱玲在灰色悲索的现实中所抓住的一点点美好,是在污秽现实中仅存的一霎那的真实。


张爱玲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不堪的人性和社会图景,为什么能被我们所接受甚至狂热的认同呢?李老师认为张爱玲把所有人都降到了生命的底线,把小事看做大事来写。如同在一个屋子里,当窗台上放置了一个瓶子,这个瓶子会比窗外的广场上的群众场面要大。张爱玲和鲁迅都看到了人生的虚无和绝望,但不同的是,鲁迅对人生的态度是,“要不顾伤痛,带着人世的好意走下去”。

最后,李今老师指出,尽管张爱玲对于人性的批判非常彻底,但她让我们认清了生命中的悲索,但我们不能止于这种悲索,还是要朝着超越的方面发展。她给予了我们从人性的不堪境遇中超脱出来的光亮和力量,我们不应失去而走进没有光的所在。

在讲座最后的学生提问环节中,心理学院热爱张爱玲的研究生提出了非常精彩的问题,同时运动与康复学院、国际体育组织的本科生也熟读了张爱玲大量文本,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问题,李今老师也都一一给予了解答。


 本期“张爱玲的文化形象”的讲座取得圆满成功,老师和同学们都表示收获颇丰。希望大家在这一过程中收获更多的思考与灵感,沉淀人文底蕴。



图片/谭珺文

文字/韦莹莹

编辑/杨柳鸣

审核/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