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通识讲坛» 通识讲坛
通识讲坛
通识讲坛
【讲座回顾】人文论坛第二期|尚杰:爱智慧——问题与方法
发布时间:2019-10-21

2019年10月14日晚七点,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北体人文论坛第二期“爱智慧——问题与方法”在315阶梯教室成功举办。

本期论坛特别邀请到了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尚杰主讲,由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刘晓博士主持。

讲座全校师生开放,各学院老师和同学们积极参加,座无虚席。人文学院院长田青、副院长董梅、管理学院的荣休教授袁旦、体育哲学与体育史研究中心的张晓义教授等都出席了本次讲座。


什么是哲学?这是本次讲座的核心问题。主持人刘晓博士提示道,这是哲学研究者们最不愿回答的一个问题。一方面是因为问题本身十分困难晦涩,无法用三言两语道明;另一方面则可能因为我们在“爱智慧”的路上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我们当初因何而出发。尚老师本次讲座的意图就是要带我们回到问题的起点,回到哲学问题提出的原初情境,带大家一同探讨哲学到底是什么,如何进行哲学的思考。

尚杰老师在讲座一开始便指出“哲学”(philosophy)从词源上讲,是“爱”(philo-)与“智慧“(sophia)的合成词。可见哲学不仅有关于”智慧“,同时有关于“爱”。尚老师指出,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哲学及哲学研究者,仍有着不同程度的偏见。对于哲学,人们往往从适用性角度将其视为“无用之学”,因为它并不直接带来任何现实的名利。而事实上,哲学作为“科学的科学”和“科学之母”对我们所谓一切“有用”的学科都至关重要。在西方文明历程中,哲学先于心理学、物理学、数学等自然科学,构成了很多学科的源头。哲学的独特性在于,它并不致力于回答那些可以实证性的问题,而是给所有其他学科提供原则性和方法论的引导。例如自然科学追寻“原因”,而哲学则追问“原因的原因”。只有当各学科专注于讨论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时,它们便纷纷从哲学中脱胎出来。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大家感受哲学的魅力,尚老师在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条分缕析、线索清楚地带大家穿梭了整个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哲学到中世纪宗教哲学,再到近代启蒙运动、经验论和理性论,到现代哲学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尚老师善于通过故事和有代表性的哲理命题出发,深入浅出地带大家切入哲学的关键问题。讲授生动有趣又不乏深度。这从讲座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和示例足以感受。


西方第一个哲学家的泰勒斯为观察星象不慎落入泥坑的故事为我们描画了一个超脱俗世纷扰朝向真理的哲学家的典型形象。

苏格拉底的“自知自己无知”,“哲学是习死术”;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伊壁鸠鲁的“生与死不可同在”这些家喻户晓的西方哲学命题充分展现了古希腊人思考和理解世界的独特方式。

中世纪在普罗大众的印象中就是黑暗,沉寂、压抑人性的,并称“哲学是神学的婢女”。尚老师指出,这种说法实际上是有问题的。首先,中世纪是宗教至上的年代,而宗教不等于迷信。其次,哲学在中世纪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在对上帝的沉思和论证过程中悄然发展。

近代哲学部分,尚老师相继举例出了帕斯卡尔,笛卡尔,休谟,康德等哲学大家。帕斯卡尔对人情感维度的强调、笛卡尔以彻底的怀疑挑战一切权威,这些构成了近代哲学的开端——以“我思”为中心的近代主体性的凸显。在近代哲学中,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对因果性的怀疑则展现了近代哲学的另一条路径:强调感觉经验的基础性。卢梭则从认识论、教育学、政治学等各个层面展现着人性的独特价值。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康德也正是在笛卡尔、休谟与卢梭等哲学家的影响下建构了其以三大批判为代表的庞大的思辨哲学体系。


到了十九世纪中后期,德国意志哲学兴起,主旨在于强调生命的“意志”而非形式化的理性,代表人物叔本华和尼采以其文学化的言说方式给现代哲学带来了活力。临近讲座的结尾,尚老师反复强调,哲学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一种智慧。

尚老师的讲座内容丰盈,论述生动有趣,充满洞见,带同学们畅游于思想的海洋,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丰盛的精神盛宴,赢得了现场多次热烈的掌声。


 讲座最后互动环节中,老师和同学们发言踊跃。问题涉及哲学入门方式,哲学著作的阅读技巧,现代社会对哲学的态度,哲学与文学的关系,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争辩等。其中管理学院的荣休教授袁旦老师从体育人的角度饱含深情地本次讲座进行了精彩点评,引起了在场观众三次掌声,把讲座引向了高潮。


尚老师的讲座取得了圆满成功。参与讲座的很多老师和同学表示受益匪浅,并在讲座结束后与尚老师进行了进一步的交谈。

全体人员合照


尚老师的这次讲座,是北体人文论坛的第一场哲学讲座。这场讲座是北体大哲学类学术活动的一个良好开端,期待北体大以后有更多精彩的学术活动,期待在北体的校园里不仅能见到刻苦训练的体育健儿,更能见到越来越多手持书卷,诵读经典,低头冥思,仰望星空的人



文字/杨洁福

编辑/杨柳鸣

审核/刘晓、黄二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