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通识讲坛» 通识讲坛
通识讲坛
通识讲坛
【讲座回顾】通识讲座|“不让汝定官哥均”——系列讲座之清帝对历代古瓷器的收藏与鉴赏
发布时间:2019-05-23

     

北京体育大学通识中心在2019年春季推出系列人文专题讲座,上周我们邀请到了张荣女士进行明永乐宣德漆器鉴赏的讲座,内容丰富,趣味盎然。作为系列讲座的第二讲,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孙悦先生于5月22日在北京体育大学奥林匹克中心进行了主题为清帝对历代古瓷的收藏鉴赏的讲座。

(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 孙悦)

对于瓷器,中国人耳濡目染都能如数家珍般说出些青花瓷、白瓷、青釉等珍品种类,但大部分人还是会将自己归类为“外行人”,因为瓷器鉴赏与收藏的确是一门博大精深的专业。从前些年风靡全国的鉴宝类节目,到现在故宫文创成为一个新网红,孙老师感慨于互联网与新媒体对于传统文化宣传的强大力量,但也忧心于网络上对于历史和真实的鱼龙混杂,因此,他十分愿意将研究成果进行分享,让大众了解到更“真实“的故宫。

本次讲座,孙老师分别从清宫藏瓷的数量统计与品类特征,瓷器来源、品鉴方式、藏瓷功用和清代帝王的陶瓷鉴赏观几个方面对古瓷做了介绍。孙老师定义的古瓷,即明代以前(含明代)的陶瓷器物。他对故宫博物院现存陶瓷类文物进行初步统计,得悉这类清宫旧藏的古瓷数量约有一万余件。若加上原属清宫收藏、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的瓷器,这一数目还会有所增加,然总数应在两万件之内。

孙老师通过对清代收藏瓷器进行统计,初步确定其来源主要有四种方式:明代旧藏、纳贡、采买、抄没家产。据明末成书的《宣德鼎彝谱》记载:「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均、定各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这说明在明代后期,已有大量古瓷入藏明代宫廷内府;官员进贡是指清代帝王每逢万寿、元旦、端午等佳节庆典,都会接受宗室、臣工的进贡,即所谓万寿贡、年贡、端午贡。这些呈进的贡品之中,包含有大量历代古瓷;采买是指清代织造、盐官、关差等官员身负为内廷办贡之责,办贡经费由皇帝出资制买物件的方式。乾隆皇帝曾有谕旨:「惟织造、关差、盐差等官进贡物件,向系动用公项制买,以备赏赐之用。」查阅各朝贡档,可以发现三织造、各处官差、盐差等人采买的贡品中,几乎每年都有古瓷珍品;部分贵胄臣僚因种种原因获罪之后,家产大都被抄没,他们收藏的历代古瓷在内的珍品,也就理所当然地充实了清代宫廷收藏。最著名者如乾隆时期的权臣和珅,在嘉庆四年被抄没家产时,即查抄其有「磁库两间」。

孙老师认为清帝对古瓷收藏的价值:其一,保存大量古瓷珍品。由于收藏来自最高统治者的意旨,它使得大量古瓷珍品免于流散民间,充实了清宫内府收藏,亦奠定了今日故宫古陶瓷庋藏的格局和规模。其二,提升了瓷器在艺术收藏品中的地位。到了清代,由于雍正、乾隆等帝王的喜爱,历代古瓷得以进入宫廷,成了内府收藏的珍品,此时,瓷器方可和铜、玉器等有了相等的艺术地位,列于文人清赏的审美范畴。其三,影响清代本朝的官窑生产。一些古瓷被当作样本送交景德镇照样烧造,一些古瓷的釉色和造型也成为清代官窑瓷器仿制的标准。其四,指导、引领了后世的瓷器收藏与鉴赏。以帝王为代表的宫廷阶层对于古瓷的收藏、品鉴、仿制等活动,实则反映了当时的知识阶层对于瓷器文物的鉴赏标准。这一标准波及民间,形成了陶瓷类器物收藏的热潮。后世乃至今日对历代古瓷的认知、鉴藏,很多都是以清代帝王的宫廷收藏为标准的。

对于现在网上流传的戏言“乾隆品味”这一话题,孙老师建议应该辩证理性看待。正是因为源于雍正、乾隆等帝王对于瓷器的喜爱,珍品才得以保留至今,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皇家主导之下对瓷器类文物进行大规模的收贮、整理、品鉴、研究,这些收藏和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其流风遗泽,影响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