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通识讲坛» 通识讲坛
通识讲坛
通识讲坛
【讲座回顾】人文论坛第三期|程光炜:新时期文学初期的“现代文学传统”
发布时间:2019-11-01

为了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贯彻落实学校“双一流”建设与“三个转型”综合改革要求,切实推进体育与人文深度融合,提高体育大学学生人文素养。10月25日下午2:00,由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北体人文论坛”第三期在115阶梯教室成功举办,讲座题目是《新时期文学初期的“现代文学传统”》。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程光炜先生主讲,由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张婷博士主持。

本期讲座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各学院老师、同学都踊跃参加,座无虚席。人文学院田青院长、张卓林书记、董梅副院长、黄二宁老师、王广群老师、景虹梅老师、高云鹏老师、刘晓老师以及管理学院荣休的袁旦教授都出席了本次讲座。

 


讲座开始前,张婷老师向大家简单介绍了程光炜教授,并由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田青院长作为代表向程光炜教授赠送了礼物并表示热烈的欢迎。


讲座开始后,程光炜教授指出他在阅读贾平凹、王安忆、张承志、铁凝等作家的早期小说时,发现他们在新时期初期创作阶段,都曾谈论过沈从文、孙犁、汪曾祺对自己的影响。这个小题目并不引人注意,因为当时普遍认为外国翻译作品才是影响新时期初期青年作家创作的主要因素。但程教授认为,作家创作资源是多方面的,如果仅谈外国翻译作品, 很多问题说不清楚,尤其在那个历史动乱刚结束的年代。所以,他决定研究以沈从文、汪曾祺、孙犁为代表的现代抒情小说传统对贾平凹、王安忆、铁凝等人早期小说创作的影响。

为使问题具体化, 程老师引用了几个生动鲜活的例子,以此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他提到贾平凹先生在《贾平凹、谢有顺对话录》中记录自己因欣赏沈从文的小说而写信给出版社,让人家多刊登几篇的趣谈,可以说沈从文精彩绝伦的小说几乎是贾平凹创作的起点。又提到贾平凹先生的一篇短文《孙犁论》,其中说到平生仅一次登门拜访作家,是从西安去北京开完会后, 专程改道天津拜望老作家孙犁先生的事情。贾平凹先生说:“读孙犁的文章, 如读《石门铭》的书帖, 其一笔一画, 令人舒服, 也能想见到书家书时的自在, 是没有任何疾病的自在。好文章好在不觉得它是文章, 所以在孙犁那里难寻着技巧, 也无法看到才华横溢处”,“这样的一个人物, 出现在时下的中国, 尤其天津大码头上, 真是不可思议。”


程老师认为, 王安忆在创作成熟期“归于平淡”的小说笔法, 可能取自汪曾祺,因为她也曾对汪老归于平淡的作品境界赞扬有加。王安忆写过《汪老讲故事》一文,她说:“汪曾祺老的小说, 可说是顶顶容易读的了。总是最最平凡的字眼, 组成最最平凡的句子, 说一件最最平凡的事情。”

铁凝文学创作的起步阶段也受到孙犁很大的影响, 早期名作《哦, 香雪》里洋溢着荷花淀派小说那种特殊的气味,是不容置疑的。铁凝称赞孙犁小说在“精微之中昭示的文章骨气”等等。

程老师认为这些都是当代作家们对写作技法高超、态度诚挚、朴素自然的现代作家的敬爱,更是他们在表达对曾在当代文学史中消逝的“现代文学传统”的敬爱之情。这股在新时期初期青年作家中刮起的师法现代作家的旋风, 直到寻根文学兴起, 他们艺术上各寻自路的1985年, 才开始降温。


程老师认为以贾平凹、王安忆和铁凝等为代表的新时期青年作家们在中国现代文学传统中寻找新的文化偶像和创作资源的过程中之所以没有选择鲁迅、巴金这一脉,而是从国家层面转向个人层面,选择沈从文、孙犁和汪曾祺这一类的温馨抒情小说为热烈追捧对象,并重构他们对人生和文学的新理解,其原因有三:

一是因为时代局限,新时期初期涌现的一批青年作家走上文学道路主要阅读的是十七年红色经典和西方文学作品。那时大部分作家不是科班出身, 少数是工农兵大学生, 知识结构存在缺陷, 没接受过系统的文学教育, 基本是自学成才,所以当时大多数青年作家也愿意师法现代文学作家们。

第二个原因是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文革”终结, “四人帮”倒台, 使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极其厌恶极“左”政治及其政策,连带把“十七年文学”一起厌恶了。这种“去政治化”的情绪相当偏激、偏颇。而青年作家中产生的不同于十七年文学的新的审美意识, 新的文学阅读对象, 也决定了他们在新时期最初几年创作上的走向和趣味。

第三个原因, 程教授以为是如何写出纯文学的、优美的新时期文学作品, 这是那代青年作家不约而同的使命。在这种情况下, 怎样创作贴近中国人文化心理和审美趣味的小说, 使他们师法前人创作手法,而这些被他们推崇的作家们,正是现代文学史上那些非主流的、写抒情性的、地方题材的作家, 如沈从文、孙犁和汪曾祺等。这可能是受到了香港司马长风的文学史、华裔美籍学者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传播风气的影响和引导。总之, 他们觉得这些现代作家的作品, 比十七年文学更像“纯文学”,也许也更能抚慰在大的历史动乱之后的老百姓心理。


程老师最后总结道,与其说十九世纪西方文学, 不如说是这些现代作家的作品打开了当代作家们心灵的天窗、文学的天窗。这次历史相遇, 使不少青年作家免走了很长一段弯路, 思想见识和文学趣味很快回调到中国现代文学的水准上来。但是, 到目前为止, 这个话题还没有引起有识者的注意, 也没有开展有效的学术研究。譬如, 以新时期最初几年为节点, 研究贾平凹与沈从文、铁凝与孙犁, 新时期作家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抒情传统, 等等。其实还有不少青年作家与现代作家有或深或浅的缘分。例如张承志与鲁迅, 莫言与鲁迅, 韩少功与沈从文, 迟子建与萧红等。这是一个系列性的文学史考察工作, 对新时期初期文学中的“现代文学传统”, 对一代青年作家的创作成长史, 对我们这一代读书人的心灵的秘密, 都需要一一捋过才好。


讲座结束后,也有许多同学针对讲座内容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疑惑,程教授都耐心地给予了解答。


最后,人文学院学生会主席叶琴作为学生代表向程光炜教授献花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程光炜教授的这期讲座,不仅拓宽了同学们对现当代文学的认知视野,而且给大家指明了新的思考方向;同时程老师鼓励同学们多阅读、多写作,希望大家在这一吸收和输出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灵感,沉淀人文的底蕴。




文字/吴俊

图片/柳天澍

编辑/任洁

审核/张婷